一、实验原理
绝热温升测试用于评估电池在完全绝热条件下(无热量散失)充放电或热失控时的温度变化,是分析电池热安全性的核心方法,尤其适用于大容量锂离子电池(如动力电池、储能电池)。通过模拟极端条件(如过充、短路、高温),量化电池自产热与温升速率,预测热失控风险。
二、实验设备
绝热量热仪(Accelerating Rate Calorimeter, ARC)
核心设备,提供绝热环境(热量零散失)。
典型型号:THT公司EV-ARC、NETZSCH STA 449。
高精度温度传感器
热电偶(K型或T型),贴附于电池表面及内部(穿刺型探头)。
充放电测试系统
支持高倍率充放电(如100A以上),如Neware BTS-600。
数据采集系统
同步记录温度、电压、电流、压力(可选)。
安全防护装置
防爆箱、气体排放系统(处理热失控释放的可燃气体)。
三、测试步骤
1. 样品准备
电池预处理:
电池满充满放2次(激活电极),SOC调至目标值(如100% SOC)。
表面清洁,安装温度传感器(至少3点:正极、负极、壳体中部)。
绝热环境校准:
空载运行ARC,验证腔体绝热性能(温漂≤0.02°C/min)。
2. 绝热温升测试
触发条件设置:
热滥用:以2°C/min加热电池至热失控起始温度(T1)。
电滥用:过充至120% SOC(如4.2V锂电充至5.0V)或外部短路(<5mΩ)。
数据记录:
实时监测温度变化,记录以下关键参数:
自加热起始温度(T1):温升速率≥0.02°C/min时的温度。
热失控温度(T2):温升速率>10°C/min的临界点。
z高温度(Tmax):热失控峰值温度。
3. 热失控传播测试(可选)
针对模组或电池包,触发单颗电池热失控,观察相邻电池的温升与连锁反应。
四、数据处理与分析
温升曲线绘制
以时间为横轴,电池表面/内部温度为纵轴,标注T1、T2、Tmax。
热动力学参数计算
温升速率(dT/dt):分析不同阶段的产热功率。
绝热条件下热失控能量(Q):
Q=m⋅Cp⋅(Tmax−T1)
(mm:电池质量,C_pCp:电池比热容,典型值1~1.5 J/(g·°C))
热失控阈值判定
根据T1、T2评估电池热稳定性,对比行业标准(如UN GTR 20)。
五、安全注意事项
防爆措施
测试必须在防爆箱内进行,操作人员穿戴防护装备(防火服、面罩)。
安装CO/CH₄气体探测器,及时排出可燃气体。
紧急终止条件
温度超过300°C或压力骤升时,自动注入惰性气体(如N₂)抑制反应。
废弃物处理
热失控后电池按危险废物处理,避免环境污染。
六、测试标准与认证
七、测试报告关键内容
测试条件
电池型号、SOC、触发方式(热/电滥用)、绝热环境参数。
结果分析
温升曲线、T1/T2/Tmax、热失控能量计算。
风险评估
热失控传播可能性、对系统安全的建议(如隔热设计、冷却策略)。
八、应用案例
某200Ah储能电池测试结果:
T1:145°C(电解液分解起始温度)
T2:210°C(隔膜破裂,内短路加剧)
Tmax:680°C(正极释氧与电解质剧烈反应)
结论:需在模组内增加气凝胶隔热层,阻断热蔓延。
九、常见问题与解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