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池中的碳性材料:如干电池(锌碳电池)中的碳棒(正极集流体) 或锂离子电池中的导电碳添加剂(如炭黑、碳纳米管)。
电池中的集流体箔材:如锂离子电池负极的铜箔或正极的铝箔。
具有特殊功能的碳基复合箔材:如某些新型电池中使用的碳包覆铝箔/铜箔或石墨烯复合集流体。
无论具体指哪种材料,对这类“活性”碳性箔的检测通常围绕其物理结构、化学成分、电化学性能和表面特性展开。以下是针对此类材料的通用检测方法体系:
一、 物理与结构特性检测
1. 厚度与均匀性
方法:千分尺(点测)、β射线测厚仪或X射线测厚仪(在线、非接触、高精度)。
意义:厚度直接影响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内阻,均匀性关乎电化学反应的一致性。
2. 表面形貌与微观结构
扫描电子显微镜 (SEM):
观察箔材表面的微观形貌(如碳层的分布、颗粒大小、孔隙结构)、涂层均匀性和缺陷(裂纹、针孔)。
结合能谱仪 (EDS) 可进行微区元素分析,确认碳、铜、铝等元素的分布。
透射电子显微镜 (TEM):
分析碳材料(如石墨烯、碳纳米管)的晶体结构、层数、缺陷等超微结构。
原子力显微镜 (AFM):
测量表面粗糙度 (Ra, Rz) 和三维形貌,对表面平整度要求高的应用(如高能量密度电池)至关重要。
3. 晶体结构分析
X射线衍射 (XRD):
分析材料的物相组成(如石墨、无定形碳、铜、铝的晶体结构)。
计算石墨化度(对于石墨类材料)、晶粒尺寸和晶格参数。
二、 化学成分与表面化学检测
1. 元素组成与含量
X射线荧光光谱 (XRF):
快速、无损地测定箔材中主量元素(如Cu, Al, C)的含量。
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/质谱 (ICP-OES/MS):
将样品消解后,精确测定主量、微量及痕量金属元素(如Fe, Ni, Zn等杂质),杂质含量影响电池的循环寿命和安全性。
元素分析仪 (CHNS/O):
精确测定碳、氢、氮、硫、氧的含量,用于分析碳材料的纯度和官能团。
2. 表面化学状态
X射线光电子能谱 (XPS):
分析表面几个纳米深度内的元素化学态(如C-C, C-O, C=O, O-C=O等官能团)。
研究表面氧化程度、污染物和SEI膜前驱体,对电池首次效率和循环性能有重要影响。
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(FTIR):
识别表面的有机官能团和化学键,常用于分析表面处理或污染。
三、 电化学性能检测
这些测试通常在组装成模拟电池(如扣式电池)后进行。
1. 导电性
四探针法:
直接测量箔材(或涂覆电极)的面电阻或体积电阻率,评估其导电能力。
电化学阻抗谱 (EIS):
在电池中测量界面阻抗、电荷转移阻抗和离子扩散阻抗,综合反映集流体与活性物质的接触性能。
2. 电化学稳定性
线性扫描伏安法 (LSV) 或 循环伏安法 (CV):
在特定电解液中,测试集流体在宽电位窗口下的耐氧化/还原能力,判断其在电池工作电压下是否稳定(如铝箔在低电位下是否会腐蚀)。
3. 粘附力
180°剥离测试:
测量活性物质涂层与集流体箔之间的结合强度,粘附力差会导致循环中涂层脱落,容量衰减。
四、 机械性能检测
拉伸试验:
测定抗拉强度、延伸率和弹性模量,确保箔材在卷绕或叠片过程中不易断裂。
弯曲试验:
评估箔材的柔韧性和抗疲劳性能。
五、 其他特殊检测
接触角测量:
评估箔材表面的润湿性,影响浆料的涂布均匀性和电解液的浸润。
热重分析 (TGA):
测定材料的热稳定性和含水量。
比表面积与孔隙分析 (BET):
对于多孔碳材料,测量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,影响离子吸附和传输。
来源:网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