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池模组在充放电循环或温度变化过程中,由于电芯体积膨胀(尤其是硅基负极、高镍三元材料等),模组内部会产生机械应力,可能导致结构变形、连接件失效或热失控风险。膨胀力测试旨在量化这一力学行为,优化模组设计并确保长期可靠性。以下是系统的测试方案:
1. 测试目的
量化膨胀力:测量电芯/模组在充放电过程中产生的动态膨胀力。
评估结构设计:验证模组壳体、约束系统(如端板、绑带)的抗压与缓冲能力。
预测寿命影响:分析膨胀力对电芯界面接触、极耳焊接点疲劳的影响。
安全性验证:防止因过度膨胀导致壳体破裂、绝缘失效或热失控。
2. 测试参数设计
充放电条件:
充放电倍率(如0.5C、1C、2C,高倍率下膨胀更显著)。
SOC范围(如0%~100%,或特定区间如20%~80%)。
循环次数(单次充放电、长期循环测试)。
温度条件:
常温(25℃)、高温(45℃)、低温(-20℃)下的膨胀差异。
温度循环测试(如-40℃~85℃交变)。
约束条件:
模组固定方式(自由膨胀、刚性约束、弹性约束)。
初始预紧力(模拟实际模组装配压力,如1~5 MPa)。
测量维度:
膨胀方向(厚度方向为主,兼顾横向膨胀)。
动态力监测(实时力-时间曲线)。
3. 测试设备与传感器
力学测试机:
配备高精度力传感器(量程≥10 kN,精度±0.5% FS)。
可集成温控环境箱(如热台或高低温试验箱)。
数据采集系统:
同步记录力、位移、电压、温度信号(采样频率≥10 Hz)。
软件支持充放电协议控制(如Arbin、Neware)。
辅助工具:
压力分布薄膜传感器(如Tekscan薄膜)测量模组表面压力均匀性。
应变片或光纤传感器(监测壳体局部变形)。
光学测量设备(激光位移计、3D-DIC数字图像相关法)测量形变。
4. 测试流程(示例)
4.1 初始状态标定
将电池模组安装在测试夹具中,施加预设预紧力(模拟实际装配条件)。
测量模组初始厚度、表面平整度及压力分布。
记录开路电压(OCV)、内阻及初始温度。
4.2 充放电循环测试
在温控环境下,以指定倍率进行恒流充放电循环。
实时监测膨胀力变化,记录力-时间、力-SOC曲线。
每N次循环后暂停测试,检查模组外观(鼓包、裂缝)及电性能(容量衰减、内阻增长)。
4.3 极端条件测试
高温膨胀测试:在45℃下满电静置24小时,监测持续膨胀力。
低温收缩测试:-20℃放电至0% SOC,观察收缩力与壳体应力。
过充/过放测试:强制充放电至截止电压外,评估异常膨胀风险。
4.4 拆解分析
测试结束后拆解模组,检查电芯界面分层、极耳断裂、电解液泄漏。
使用SEM/EDS分析电极材料裂纹、SEI膜破裂等微观损伤。
5. 关键性能指标与失效判据
力阈值:
单电芯膨胀力>设计约束力(如≥200 N/电芯)。
模组整体膨胀力导致壳体塑性变形(如钢壳变形>1%)。
循环衰减:
膨胀力波动幅度增加>30%(预示界面接触劣化)。
安全失效:
壳体破裂、绝缘失效或热失控(如温度骤升>5℃/min)。
6. 行业参考标准
GB/T 31467.3:锂离子动力蓄电池包安全性要求(机械载荷测试参考)。
SAE J2380:电动车电池振动与机械冲击测试(部分方法可借鉴)。
UN38.3:锂电池运输安全测试(压力变化相关)。
企业标准:如宁德时代、BYD等头部电池厂内部测试规范。
7. 数据分析与改进方向
数据建模:
建立膨胀力-SOC-温度关系模型,预测不同工况下的力学行为。
结合电化学-机械耦合仿真(如COMSOL Multiphysics)。
结构优化:
采用柔性约束(如弹性胶体、弹簧结构)吸收膨胀能量。
优化电芯堆叠方式(如预留膨胀间隙、波浪形排列)。
材料升级:
使用低膨胀负极材料(如石墨掺硅比例优化)。
开发高延展性封装材料(如改性铝塑膜、弹性粘接剂)。
8. 注意事项
安全防护:
测试舱体防爆设计,配备灭火系统(尤其针对高能量密度电芯)。
实时监控电压、温度异常(如电压突降可能预示内短路)。
测试一致性:
确保电芯SOC、温度、装配预紧力初始状态一致。
多组样本测试(≥3组)以排除偶然性。
环境干扰:
隔离外部振动对力传感器的影响(如气浮隔振台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