锂离子电池的CT测试(计算机断层扫描,Computed Tomography)是一种无损检测技术,通过X射线或同步辐射光源对电池内部结构进行三维成像,可直观分析电极形变、界面失效、锂枝晶生长等关键问题,为电池研发、失效分析和工艺优化提供高精度数据支持。以下是CT测试的核心内容及技术要点:
一、CT测试原理
基本原理:
利用X射线穿透样品时不同材料对射线的吸收差异,通过多角度投影重建三维断层图像。
高分辨率CT(如纳米CT、同步辐射CT)可达到亚微米级分辨率,揭示微观结构细节。
技术类型:
实验室X射线CT:适用于常规尺寸电池(如软包、圆柱电池)的整体结构扫描。
同步辐射CT:基于加速器光源,具有更高亮度和分辨率,适合纳米级微观结构分析。
原位CT:结合充放电设备,实时观测电池循环过程中的动态变化(如膨胀、裂纹扩展)。
二、CT测试应用场景
1. 电极结构分析
电极均匀性:检测涂层厚度、孔隙率分布及活性物质团聚情况。
循环后形变:观察电极层剥离、裂纹形成及集流体腐蚀。
2. 锂枝晶与析锂检测
锂枝晶生长:识别负极表面锂枝晶的三维形貌及穿透隔膜风险。
析锂定量:通过密度差异区分锂金属沉积与石墨嵌锂状态。
3. 界面失效研究
SEI(固态电解质界面膜)演变:分析循环过程中SEI的厚度变化及不均匀性。
电解液分布:结合荧光标记或对比剂,可视化电解液浸润状态。
4. 工艺缺陷诊断
卷芯对齐度:评估软包电池叠片或卷绕工艺的层间对齐精度。
焊接质量:检测极耳焊接气泡、虚焊等缺陷。
三、CT测试流程
1. 样品制备
尺寸适配:
软包电池需拆解至电芯(避免铝塑膜干扰成像),圆柱/方形电池可整体扫描。
微型样品(如纽扣电池)需固定于专用支架,避免震动。
安全处理:
放电至安全电压(如3.0V以下),防止扫描过程中短路或产热。
2. 扫描参数设置
能量选择:
根据样品密度调整X射线能量(如50-150 kV),高密度材料(如铜集流体)需更高能量。
分辨率与视野:
宏观结构:分辨率10-50 μm,扫描时间短(10-30分钟)。
微观结构:分辨率0.1-1 μm(需同步辐射光源),扫描时间长(数小时)。
3. 数据采集与重建
多角度投影:旋转样品(通常0°~360°),采集数百至数千张投影图像。
三维重建:
使用软件(如Avizo、Fiji)对投影数据进行滤波反投影(FBP)或迭代算法重建,生成三维体数据。
4. 图像分析与量化
分割与建模:
区分电极、隔膜、集流体等不同材料区域(基于灰度阈值或机器学习算法)。
提取孔隙率、裂纹长度、枝晶体积等参数。
动态追踪:
原位CT对比不同循环周期下的结构演变,量化损伤累积速率。
四、CT测试优势与局限性
优势:
无损检测:无需拆解电池,保留原始结构信息。
高分辨率:同步辐射CT可解析亚微米级特征(如单颗粒裂纹)。
三维可视化:支持任意截面观察及体积渲染,揭示隐藏缺陷。
局限性:
成本高:同步辐射CT需大型装置,机时费用昂贵。
时间限制:高分辨率扫描耗时较长,难以实时监测快速过程。
金属伪影:高密度材料(如铜、铝)易产生射线硬化伪影,需算法校正。
五、与其他表征技术的联用
CT + SEM/TEM:
CT定位感兴趣区域,SEM/TEM提供更高分辨率的表面或截面形貌。
CT + EIS(电化学阻抗谱):
关联结构缺陷与电化学性能衰减(如孔隙堵塞导致离子传输阻力增加)。
CT + 机械测试:
分析电池在外力挤压或针刺下的内部失效机制。
六、测试案例参考
案例1:软包电池循环后正极裂纹分析
CT显示正极活性物质颗粒间裂纹扩展,导致容量衰减。
案例2:锂金属电池枝晶穿透隔膜
原位CT捕捉到锂枝晶从负极生长并刺穿隔膜的动态过程。